菩提心~七因果教授


菩提心七因果教授

《修心七要》中,阿底峽尊者為我們講述了七因果的修法,

從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增上意樂進入菩提心。

 

拉帝仁波切 講經

 

 

在未觀修七因果前,必須先觀修平等捨;同一時間觀想面前有三個人,分別是敵人、親友與不認識的陌生人;面對敵人的內心是嗔的狀態,面對親友時內心則是貪的狀態,面對不認識的陌生人內心則沒有太大的感受。

 

當面對敵人生起嗔的時候,要想自己為何產生如此的感受?

是因為他曾經傷害過我或我的親人,因此內心產生不滿而有嗔念。

面對親友會有貪,是因為他曾經幫助過我;面對陌生人沒有任何特別的感覺,是因為他既沒有幫助過我也沒有傷害過我。

 

這時應如何想來調整自己的心?應把看待對方的時間往前拉長。

 

面對敵人時,雖然他這一生傷害過我,

但是把時間往前推,過去他一定曾經做過我的父母親或朋友,

也曾經幫助過我;

 

面對親人時,要想今生他曾經幫助過我,但過去他一定也曾經傷害過我;

 

面對陌生人時,雖然他今生未曾幫助我或是傷害我,

對他沒有太大的感覺,但過去生他一定也曾經幫助過我或是傷害過我。

 

或許有人認為,在面對敵人的同時,

過去他曾經傷害過我,且今生他並沒有幫助我,所以沒必要觀修,

但是以「曾經幫助過我」的觀點來看,這是沒有差別的。

 

若一個人上半生曾經幫助過你,

下半生沒有幫助過你,這一生他是幫助過你;

去年幫助過你,今年沒有幫助你,也是幫助過你;

所以幫助的時間點在哪個階段是沒有差別的,他就是曾經幫助過你。

同樣的面對親人,在「傷害過我」的這個觀點上也是一樣的,

今生他沒有傷害我,但是他在過去的某個時點上一定也曾經傷害過我。

 

所以就「幫助過我」及「傷害過我」的觀點來看,

眾生對我們而言都是一樣的。

 

相同的對陌生人,必須思惟他在過去生曾經幫助過我及傷害過我,

那跟今生曾經傷害過我的敵人及幫助過我的親人是沒有太大的差別的。

 

一直這樣的去觀想,到最後,

面前的這三個人

在曾經幫助過我及傷害過我的這兩個點上是沒有太大的差別,

當能生起這樣真實的感受,

慢慢的再拓展,擴大到整個生活的環境,

然後再擴大到整個國家,到整個地球,最後到整個六道有情。

 

如果可以對少數生起真實的感受,那就可以漸漸的將範圍擴大。

 

觀修平等捨是修七因果教授很重要的一環。

觀修平等捨對七因果教授來說是很重要的,

它就如同大地一般,要在平坦的地上才能夠種植很多種的植物。

 

若無法藉由觀修平等捨斷除貪嗔,那想要生起菩提心是很難的,

所以若能在平等捨上灌下慈悲的水,很容易生起菩提心的。

 

 

觀修知母前,必須先探討我的身到底有沒有開端?

我們的身是沒有開端的,是有無窮盡的前身的,在輪迴中無數次,

所以我們需要母親也是無數次的。

 

如果對之前的觀修可以生起一定的感受,然後再去思惟今生的母親不僅今生是我們的母親,過去也曾無數次是我們的母親,對這點有體會後,

再去思惟一切的眾生在過去無數次的輪迴投生中,都做過我的母親。

 

一開始必須思惟今生的母親,在過去也曾經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

週遭的親友在過去也曾經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

週遭的陌生人在過去也曾經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

更進一步,今生所面對的敵人,在過去也曾經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對這些都有體會之後,再慢慢的擴大到所居住的城市,然後是所居住的國家,然後是整個地球,再到一切的眾生。

 

 

對於知母有一定的體會之後,接下來是念恩,今生的母親對我們的恩都很難以回報,一切的有情對我們的恩也一樣。今生的母親對我們的恩是我們都知道的,我們生下來還不如一條蟲,她辛苦的保護我們,慢慢的把我們扶養長大,讓我們明白一切的是非善惡,這都是母親賜與我們的。

 

之前知母時,對一切有情眾生都曾做過我母親的證量要生起是很難的,但不可以因此就放棄,要努力去思惟,然後再去思惟母親對我們的恩。平時就要多思惟今生的母親從小是如何把我們扶養大,她對我們的恩是如何的大開始練習起。

 

 

一切有情眾生對我們的恩都如此難以回報,那應如何報此深恩呢?

報恩的方式有很多種,給她食物,滿足她的欲望……等,但這些都不是究竟的,長遠的方式希望眾生都可以離苦得樂,所以在此是希望可以培養讓一切眾生都可以離苦得樂的這一顆心。

 

   

 

對於知母、念恩、報恩等如果能生起一定的感受,

透由這三者的力量,在內心就一定可以生起悅意的慈心。

觀修的是希望一切有情眾生都可以獲得安樂的慈心。

惟有對一切眾生心懷感恩,慈心才能普及。

 

 

要觀修即將被殺的羊群或眾生,希望牠們可以早日脫離這樣的痛苦;

或是到生病的人面前,希望他可以早日解脫痛苦。

 

當這樣觀想有一定的量之後,就可以觀修到一切眾生,

對於一切眾生都必須要面對這樣苦的逼迫,

希望這些眾生都可以早日脫離這些苦的心,就叫做大悲心。


 

之前希望一切眾生都可以脫離痛苦,光是用想的是不可能成辦的,

所以在內心要生起透由自己的堅定修學,能讓眾生脫離痛苦的力量,

這是與慈相應的增上意樂。

 

而讓眾生獲得一切安樂的心,光用想的也是不能成辦的,

所以在內心生起透由自己的力量來成辦的與悲相應的增上意樂;

所以增上意樂分為與慈相應及與悲相應的增上意樂。

 

 

增上意樂是希望藉由一己的力量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心。

但反觀當下的我是不具足這樣的能力,只有自利利他一切圓滿的佛才有,所有我們必 須 先生起為利一切有情而成佛的心。

 

但有人會質疑自己是否具有這樣的能力?能否成佛?這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擁有的暇身及所修學的法,與已成佛的溫薩巴大師都相同,所以我們必須肯定自己有這樣的條件與能力,而發起一顆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

 

因此,如果想在內心培養一顆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

在此之前必須先培養增上意樂。

由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慈心、悲心最後到增上意樂,

前面六項都是因,透由這六者能成辦的就是菩提心的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