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 道德經 (第一至三章)
老子 - 道德經 (第一至三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白話譯文: (著者/ 林安梧 教授)
「道」是可以說的,但說出來了,就不是那恆常的「道」。「名」是可以表白的,但表白出來了,就不是那恆常的「名」。在還沒有表白前,那個無分別的狀態是天地的本源;既有了表白,這個分別了的狀態,是萬物生長的母親。回到恆常而無分別的狀態,便可以觀看到道體的奧妙。經由恆常而現出分別的跡向,便可以觀看到道體的表現。無分別的狀態、有分別的跡向,兩者都出於恆常的道體;但在表白上,名稱卻是不同的。就這樣的不同而又同,我們說它叫做「玄同」。「玄同」是說在生命的玄遠之源是相通的,這便是「道」;「道」是萬有一切所依歸及開啟的奧秘之門啊!
藥方:
遇到了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靜的思考,不必急於表白。只要問心無愧也就可以了。人間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長,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要懂得自在、自然。「道」的門是為沉默而生長的,喧嘩的人們就讓他們喧譁吧!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沉靜的去管他,管他就要先自在。
--------------------------------------------------------------------------------
河上公章句:
謂經、術、政、教之道也。非自然長生之道也,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愛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徼,歸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徼,音叫,又古吊反,即竅字。兩者,謂有欲無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異名者,所名各異也。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也。玄,天也。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天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聖賢;得錯亂污辱,則生貪淫也。能知天中復有天,稟氣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
--------------------------------------------------------------------------------
王弼注: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同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白話譯文:(著者/ 林安梧 教授)
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美」,這樣就不美了。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善」,這樣就不善了。「有」和「無」兩者相伴而生;「難」和「易」兩者相伴構成;「長」和「短」兩者相待而現;「高」和「下」兩者相待依倚;「音」和「聲」兩者互為和合,「前」和「後」兩者互為隨從,貫通天、地、人的聖人了然於心,能用「無為」來處事,用「無言」來行教,萬物就這樣不離開生命之源的道而生長著。「道」生育了它,但不佔有它;「道」長養了它,但不依恃它;成了功,卻不居功;就因不居功,所以永遠不離。
藥方:
執著是一切弊病之源,不要執著,要放下。放下才能自在。成功是成就它那個功,不是去占有那個功,要有「功在天下」的心情,不要老以為「功在自己」。「無為」不是不去做,而是做了能「放下」;不是不去說,而是說了就說了,不用擔心,只要心靈明白就可以了。
--------------------------------------------------------------------------------
河上公章句:
自揚己美,使顯彰也。有危亡也。有功名也。人所爭也。見有而為無也。見難而為易也。見短而為長也。見高而為下也。上唱下必和也。上行下必隨也。以道治也。以身師導之也。各自動也。不辭謝而逆止。元氣生萬物而不有。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夫惟功成不居其位。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隨,不言不可知,即上六句,有高下長短,若開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變,無不動亂。
--------------------------------------------------------------------------------
王弼注:
美者,人心之所樂進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偏舉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自然已足,為則敗也。智慧自備,為則偽也。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白話譯文:(著者/ 林安梧 教授)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鬥爭;不尊貴難得的東西,使人民不偷盜;不現出貪欲,使人民的心不紛亂。聖人治國,放空了心靈,填飽了肚子,柔弱了意志,強韌了筋骨,守著恆常之道,使人民不執著、不貪欲,使自作聰明的人不敢有所作偽,回到不為什麼目的的作為,自自然然就能達到無不治的目的。
藥方:
不要被表象的名號所迷惑,心要寧靜,不要紛亂。心情空空、肚子吃飽;不要老說理想,要踏實,尤其要注意身體。不要自作聰明,不要老為了利害、目的才動作。不要老想去對治,自自然然才是真正的藥方。
本文轉載自: http://www.cooo.net/2009/06/15/spiritual-medicine/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