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與無意識《摘自:關於活著這件事》

       ~摘自【關於活著這件事 - 第一部】 克里希那穆提~

 

他既是一個名商人,也是一位政客,在這兩個領域裡他都很成功。他笑說商業和政治是絕妙的組合,不過這位果決的人卻相當迷信。只要有時間,他就會拿起經書來讀,而且會重複誦唸他認為有益的經句。他說這些經句能夠讓靈魂平靜。他已經上了年紀,相當富有,可是手頭和心都不慷慨。你會發現他十分精明,善於算計,卻又渴望某種超越物質的境界。他沒有受過什麼打擊,因為他一直小心地保護著自己;無論在生理或心理上,他都不再開放易感。心理上他已經拒絕面對自己的真相,並且頗能承受這種狀態;但是這樣的行為已經影響了他,因為當他不留意的時候,會顯現出一種心事重重的樣子。經濟上他已經很有保障,只要目前的政府還能運作下去,而且不出現革命的話。同時他又渴望在所謂的心靈世界裡做些安全的投資,這就是他為什麼會把概念當成真實靈修的理由。他除了自己的擁有物之外,其實什麼也不愛。他執著於這些東西,就像孩子緊抓母親一樣,因為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東西了。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是個可悲的人,但是即便有這樣的領悟,他仍然盡可能不去面對真相。現在生命已經在向他施壓。

 

當一個問題無法在意識層面得到解決時,無意識會不會取代意識來幫忙解決問題?究竟什麼是意識和無意識,這兩者之間是不是有明顯的界線?意識是不是有無法超越的侷限?它會不會把自己限制在固定的範圍內?意識和無意識有分別嗎?當其中之一失敗時,另一個層面是否會開始運作?

 

我們所謂的意識究竟是什麼?若想知道它是由什麼東西構成的,就必須觀察我們是如何在帶著覺知趨近於一個問題。大部分的人都在尋求問題的解答;我們關切的是解答而非問題本身我們想得到一個結論,並且會尋求擺脫煩惱的方式; 我們想藉由答案來逃避煩惱。我們不去觀察煩惱本身,反而想探求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我們的整個意識關切的都是找到答案,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結論,而我們的確會找到能滿足自己的答案,把煩惱遮蓋住了;但結論只能暫時掩蔽煩惱,其實它仍然健在。找尋答案就是在逃避煩惱,每當我們得不到自己滿意的解答時, 意識或表層心智就會停止追尋,然後所謂的無意識或深層心智便開始掌權和尋求解答。

 

意識顯然是在尋求一種逃避煩惱的方式,這種逃避的方式便是所謂的令人滿意的結論。意識不就是由正向或負向的結論構成的嗎?它有能力尋找任何東西嗎? 表層意識難道不是由結論堆成的一個倉庫嗎?它就是殘留的經驗和過往歷史的烙印。很顯然,意識就是由過往的歷史組合成的,因為記憶就是一堆的結論 ;心智總是透過這些結論來處理煩惱,它無法在沒有結論的情況下觀察煩惱。 它無法研究或安靜地覺知煩惱本身它只知道一些愉悅或不愉悅的結論,而且只會為自己添加進一步的結論或觀點。任何結論都是一種觀點,而意識無可避免地一直在尋求結論。

 

當它找不到令自己滿意的結論時,就會放棄追尋,安靜下來。表層意識一旦安靜下來,無意識之中自然會冒出解答。然而無意識或是深層心智真的有別於表層意識嗎?無意識不也是由種族、集體或社會的結論和記憶構成的?很顯然,無意識也是過往的歷史和時間的產物,只不過是潛伏著罷了;當它被喚醒時,就會把潛伏的一些結論掏出來。如果這些結論能帶來滿足感,表層意識就會接受它們;反之,它則會不斷掙扎,希望奇蹟能出現,找到一個解答。如果它不能找到解答,就會強忍住心中的煩惱,然後心就會逐漸被腐蝕,接著出現的就是疾病或瘋狂。

 

表層意識和深層意識並沒有什麼不同,它們都是由結論和記憶構成的,也都是過往歷史的產物。它們可以提供答案或結論,卻無法解決煩惱。只有當表層和深層意識都安靜下來的時候,煩惱才能消除,因為這時它們就不再投射正向或負向的結論了。當心智活動整個安靜下來,無揀擇地覺知煩惱時,就能從煩惱之中解脫出來;因為只有在這種時刻,製造煩惱的人才會消失。






~Cathy老師推薦閱讀~

關於活著這件事

(第一部) Commentaries on Living (first series)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 1895-1986
譯者:胡因夢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0年06月08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