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心靈領域測畫的藍圖

 

為心靈領域測畫的藍圖

文/呂旭亞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一天晚上,我與家人到鄰近的電影院看電影。午夜場散場後,我們走在電影院後面的小巷,發現巷弄裡聚集了一小群人,在一樓公寓的門口。我瞥見裡面有一個神壇,壇前坐著一個中年婦人,一個乩童正揮舞著手中的符,在她身旁作法。我一時興起,帶著看熱鬧的心情,往門口更靠近些。這時,乩童右手的符已經點燃了火,他在婦人臉上揮舞著,不時逼到她的眉心;左手食指伸向天空,口中喃喃唸著,婦人同時不停地大聲打嗝。這個過程歷時數分鐘,乩童隨後再提筆畫符,遞給從旁協助的人員。婦人燃香向神明祝禱後,接過廟中人員交付的神符,工作人員教導她拿回去火化後,將香灰摻水服用。仔細一看我才發現,在那個小小的空間裡,圍繞著牆邊的圓板凳上排坐了許多等候的人。門口貼了一張寫了四、五十人名單的紅紙,工作人員正逐一將作完法事的名字打勾。門口一位等候的年輕女孩熱心的勸我們下回請早,此地既可以求神、治病、保平安、還能問愛情兼事業。我繼續穿過小巷回家,途中路過新開張的義大利餐廳和音樂酒吧。午夜時分的酒吧門口人進人出,和社區的安靜形成對比。或許這個社區的居民老早熟悉這種傳統民俗與異國文化交雜的台北生活,可是身為心理學工作者,我並不覺得我們現有的心理學知識具有足夠的理論架構來描述這樣東西方交匯、傳統與現代混雜的心靈現象。就我所知,在眾多心理學派之中,只有超個人心理學企圖回應這個現象。 


《超越自我之道》是一本導覽超個人心理學的入門好書,初遇此書是我在美國修超個人心理學第一門課時,課堂老師的指定用書。九年之後我在研究所教授這門課,這本書內的許多文章又再一次成為我使用的教材。本書涵蓋的範圍廣泛,內容涵攝了大部分超個人心理學領域的核心範疇與議題。從七0年代末期初版到九0年的全面改版,本書一直都是超個人心理學領域的重要典籍。本書編輯時採用文章集結的方式,將超個人心理學所關心的議題、觀點及與其他心理學流派不同的觀點鋪陳展現。出版當時,即立意要為超個人心理學昭示學術宣言,並企圖建立心理學的新典範。經過二十年,這本書已成為超個人心理學課程的重要典籍,其中收錄了三十五位該領域重量級研究者的研究,對靈性傳統與科學、心理交疊的種種生命議題提出整合性的觀點。書中的五十篇短文涵括了超個人心理學的所有面向,對於靈性與心理之間互動所可能引發的各類問題均有著墨。中譯本的出版,對此地有心了解超個人心理學的人士來說應是一大便利。
 

超個人心理學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第四勢力,從第三勢力的人本心理學運動發展而來,試圖用更整合、更全面的觀點理解人在關係、世界及宇宙的位置。對西方社會而言,超個人心理學既是新興的學派也是心靈運動的學術代名詞。近四十年間,超個人心理學成功地結合了宗教、科學、哲學、臨床、精神醫學,與諮商輔導各領域的有心人士,為人類心靈的超越面提出理論依據、工作方法,及對現有問題的不同的詮釋。超個人心理學迥異於其他各心理學派之處,在於它以「多重意識」的觀點理解人所存在的世界。理論的依據多半為世界各大文化傳統及宗教的形上學觀點,即赫胥黎所說的「長青哲學」;它視人及其現象世界為神聖領域(神或道)的展現,人類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與這神聖的領域合而為一。超個人心理學因此也可以說是:研究人類知覺自己與此神聖性關係的學問,人類身心的各種病態可以「此關係的發展與受阻」來理解,因而針對心理病態提出許多不同於其他學派的解析。


例如:宗教修行裡所謂的「走火入魔」,這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宗教現象,被視為超越經驗的歧途,須予以靈性上的導正;但精神醫療工作者依循精神疾病的診斷系統,卻將此現象歸為急性精神病,在治療處置上,與一般精神分裂患者無異。當我們無法區辨不同的意識狀態的特質、功能時,自然無法就其中所產生的問題,提出有效、正確的處理之道。而易將高層次意識所產生的問題,曲解為低層次意識的退化狀況。


北美目前對走火入魔或宗教疾病現象的理解,主要仰賴葛羅夫夫婦從七0年代開始,逐步發展出來有關「靈性危機」的概念及方法,以區分其與精神分裂之不同。「靈性危機」概念的提出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已被列入 DSMⅣ 的附錄之中。在台灣不乏相似的情形,許多超常意識狀態中覺察出的症狀或意象,無法以目前主流心理學的概念來理解,然而民俗療法卻在這個場域持續活躍地作工。精神心理專業人員若無法以「多重意識」的觀點理解人類的生命現象,就無法與宗教及傳統治療師對話,亦未能對個案進行有效的協助。


超個人心理學的觀點不僅可以應對宗教的議題,同時也能提供社會問題一個不同的視野。如目前引起關切的意識轉換藥物的問題,除了當前相關的法令政策、藥物生理觀點,以及以社會流行文化的觀點解讀,超個人心理學的觀點亦可使此問題現象的理解更為豐富。由於人們對於更高意識狀態的追求,渴望掙脫自我的束縛、經驗個人界線的消融,渴望與他人合而為一的美好感受,使得用藥者不斷渴望重回藥物經驗。而當家庭、社會及教育系統過於著重物質與實際的功利目標,長期忽略青少年與青年心理與靈性的需求時,藥物所引發的短暫烏托邦即成了渴求超越的便捷通道。


超個人心理學對成癮行為的解析,以更人性的角度來看待成癮者,將成癮行為視為對靈性的渴求,及對自我高層次發展受挫的補償。這樣的認識使我們在協助他們脫離成癮及藥物時,能夠以幫助他們找尋更高的自我發展作為治療的方向。


另一方面,中國人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的身體、心理、靈魂與自然等各種層次彼此交互影響。重視祖先、敬畏神鬼、相信因果輪迴等概念,如影隨形地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這些概念不應該只是文化心理學家們研究的主題或興趣;相反地,心理治療的實務工作者其實更需要自省:「如何將這些生活息息相關的概念納入心理工作的治療領域?」同時,更需時時審視:「現存的心理學是否囿於西方文化的視野,無法讓我們看清更廣大的人類心靈?」從二十世紀下半期開始,華人心理學者及實務工作者努力建構以華人心理為主體的心理學體系。東方或中國文化的心靈與西方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中國人的融合,不可區分的個人與宇宙,身、心、靈的相互影響,以及相通、相依的一種整合觀點。因此,我認為做為華人,生長在東方文化薰陶的台灣社會,超個人心理學是一個不容輕忽的重要心理學取向。因為它意圖建構的知識體系與宇宙觀,與我們所熟悉、由祖先數千年傳遞下來的文化心理觀諸多類同,為建立華人心理學時可茲借鏡的觀點。


台灣心理工作者,不論是在實務領域或是學術界都應涉獵超個人心理學。不只是豐富知識與工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擴大知識視野,藉以為人類心理學提供更多面、更完整的指向與全貌。



*深度推薦書籍:


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
Paths beyond ego : the transpersonal vision
作者:羅傑‧渥許,法蘭西絲‧方恩/著
原文作者:Roger Walsh,Frances Vaughan
譯者:易之新,胡因夢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3年05月15日

線上購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2266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