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讀書和誦經為什麼都要出聲呢?出聲念有什麼好處
古人讀書和誦經,為什麼都要出聲呢?出聲念有什麼好處呢?如果出聲念沒什麼意義,古人為什麼又要這樣做呢? 幾千年來,讀書、誦經,都是採用這種方式。如果按照佛教對六根的判斷,耳根、意根具備的功能,最多、最圓滿。《楞嚴經》中,佛祖對耳根圓通的判斷:「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種功德。」耳根下來,才是意根功德多一些。 平常形容一個人「耳聰目明」,頭腦反應很快。靠什麼來收集信息呢?主要就是靠眼根和耳根。平常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實際上應該講:「耳聽十方」才對。因為天上、人間乃至十方,耳根都可聽到。 一個人靜坐時,如果心很散亂,主要是白天所接觸的事物,都錄進頭腦中去了。「錄」,主要靠的是兩個器官的功能,即「眼根」和「耳根」。實際上眼根錄進的深度,遠不如耳根。現在你們在坐的每個人可以想一想:當別人對你表情惡劣,或者是出口罵你時,這兩種情況,你都會記在心中,但是哪一種會更深刻呢?是表情,還是傳出的話語?為什麼前者會覺得淡漠一些,而對一個人的語言記得會更深刻?因為我們都是欲界的眾生,也即是說欲界的眾生是以光和音為生命力。既然我們是以光音為主要的動力,那麼日常生活中,就容易被眼根和耳根所轉動。按照佛經中的描述,在沒有光之前,就只有一種聲音,所以最初錄進的是聲音的力量。一旦通過聲音錄進去,就很難再洗掉。通常眼根錄進的事物,貯存在第六識(即意識),很難進入第七識(末那識)。如果是通過耳根錄進的事物,是很容易進入第六識、第七識,乃至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因此,為了記得快,記得牢,古人讀書、誦經,都是高聲從口誦出,再通過耳根錄進去,貯存在第七識、第八識裡面。一旦進入第八識,就很難忘記。 人很難看到聲音,而容易聽到聲音。只有達到四禪八定的境界後,才能看到。 通常,默讀只能降伏眼根和意根,如果高聲讀誦,不僅能降伏眼根、意根,而且還能降伏耳根。默誦的時候,周圍的聲音很容易進入耳根。而高聲讀誦,由於諸根並用,很容易形成環形:嘴念—耳聽—再進入意根。這是因為耳根具有吸收的功能。 大家都知道鼻根有吸收的功能,很遠的氣味就能夠嗅到。難道眼根、耳根就沒有吸收的功能嗎?如果說沒有,為什麼能看到遠處的景色,聽到遠處傳來的聲音?既然有,那麼古人讓高聲朗讀,是很有道理的。嘴說出來,耳根聽進去,進入意根。 同時「聲音」又有振動力。何謂「聲」、何謂「音」?比如寺廟裡的鐘聲,在敲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