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傳
克里希那穆提傳 作者:PuPul Jayakar 作者序 五○年代末期,基督.克里希那穆提建議我寫一本有關他一生的書。自從一九四八年和他相識以來,我記了許多筆記,均可做為寫傳的資料。一九七八年我才開始寫這本書。 我要寫的是克里希那穆提這個人、這位導師,以及他和那些勾勒印度全貌的男男女女的關係。這本書著眼於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八五年克里希那穆提在印度的生活。有關他早年的記錄,後來變成描寫年少的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或缺得背景。有些新的、完全沒有發表過的資料也一併收入。 讀者可能很快就注意到,本書中的克里希那穆提有好幾種稱謂。我用「克里希那」代表年輕時的克里希那穆提;一九四七年後用「克里希那吉」這個名字,因為那時的他對我而言已經是一位偉大的老師和先知了。 「吉」在北印度是對一個人的尊稱,男女通用。老式的家庭裏,連小孩的名字都要冠上這個字尾,因為直接稱呼一個人的名字是不禮貌的。在南印度,名字後面並沒有字尾,所以「吉」不為人所知。可能因為安妮.貝贊特和瓦拉那西這個地方有特殊因緣,所以才在克里希那穆提的名字後面加個「吉」字,表示親切和尊敬。 印度大部分的宗教上師都在自己名字前面冠些尊稱,例如:瑪哈希、阿嘉爾雅、史瓦密,或是巴關,克里希那吉從來不肯接受這種頭銜。克里希那吉在他的談話或日記中,不是稱自己為「克」,就是用與個人無關的「我們」來稱呼自己,暗示自我感的消除,也就是無「我」了。因此,當我寫到一個沒有自我感的老師時,我就稱他克里希那穆提或「克」。 克里希那吉答應和我對談,這些對談也是這本書的一部分,書中大部分的內容來自我保存的筆記,都是每一次演講或對談結束後立即記錄下來的。從一九七二年起,有些對談就收在錄音帶裏了。 這本書記載著一些事件,例如克里希那吉和甘地夫人的會面,以及他和安妮.貝贊特的關係,寫出來皆有可能受到爭議。這幾頁我都大聲讀給克里希那吉聽,徵求他的意見。我也把有關 甘地夫人和克里希那吉會面的那一頁寄給甘地夫人本人,她建議做少許的更動,我都照做了。 我要感謝拉吉夫.甘地允許我引述甘地夫人的信件;也要感謝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英國分會授權讓我出版我和克里希那吉在布洛克伍德公園的對談;還要向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印度分會致意,感謝他們允許我出版在印度的對談和演說;更要向通神學會的主席拉塔.布尼爾致意,因為她的友誼和協助,才能從通神學會的檔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