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09的文章

《因愛誕生:一段父親帶我回家的路》獻給在成長中受過傷的大人!

圖片
  《因愛誕生 》 作者:蘇絢慧 新書自序  以愛縫補   這是一本寫著我如何走向自我療癒,與如何進入療癒工作的書。生命裡,一些事一些人構成了這些契機的發生,但這絕對不是我計畫得來的。每一次生命的跌落,都帶來生命的轉彎。而每一次的轉彎,都像有一個謎題,等著我去解開。我不斷的問自己何以我的人生是如此登場?何以我的生命路程要如此顛波?何以我必須存在?我的存在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相信這些人生謎題還會繼續解下去。但我現在有個很大的相信是:我是因為愛而誕生,而存在。   在幼年時,除了父親短暫的愛,我沒有體會過什麼太深刻的愛,也相信自己是不被愛與不被期待的生命。我的生命像一片荒野,空蕩荒涼。人們經過總是來去匆匆,沒有人真的停留好好的待在這片荒野中,認識這片荒野或瞭解這片荒野。荒野就是如此孤伶伶的存在,即使,荒野曾經渴望有人為它停留。   當然,在幼年的時候,我不懂任何生命的存在是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條件,僅僅存在著,就是一份美好,以致於我大半輩子的時間,花了不少力氣在拿取自己是夠資格活在這世上的證據,也拼了命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可。過去,我不知道「努力」本身,就是來自於內在的焦慮,害怕自己的不足與缺乏而被這世界鄙棄。但即使這麼拼命存活,「努力」並沒有讓我的靈魂真的得到安寧,在不斷擁有的過程中,靈魂也沒有因此獲得完整感與充實感,我還是常感受到莫大的虛空與孤單。   但上天,我的神恩待了我,帶我走向尋找自我,療癒生命的旅程。在機緣的安排下,我走到離生命盡頭最近的地方,看見人們在生命盡頭之處的掛念、遺憾與渴望。和這些人生命交會,是屬天的恩典,他們開啟了我的眼,看見生命的陰影與黑洞,也真實的接近生命的傷痛。傷痕累累的生命,難道只是承接著無意義的瘡疤?還是,那是愛的記號,是愛走過生命的痕跡呢?就如耶穌因著愛,為人類承受了釘十架的苦痛,並留下了釘痕。我們的人世,或許也是如此,為了愛的緣故,我們的生命留下了一些傷痛記號,紀念愛走過的痕跡。這些痕跡,是領我們靈魂回家的路,讓我們知道,人生過程或許會迷失自我,或許幾經失落,或許歷經了不少創傷打擊,但這些都無法將你與愛隔絕,也無法阻礙你走回光中,溫熱你的心,熱愛你的生命。   「重要的不是生命對你做了什麼,而是你如何處理生命對你做的事。」 Edgar Jackson 曾說。   療癒之路正是為了帶生命回到光中,回到愛中。因著那些臨終生命的啟示,我...

業力與非判斷的正義

圖片
  業力與非判斷的正義   摘自:方智出版《新靈魂觀》   人格如何才能夠超越自身,看到自己的靈魂和其他靈魂的互動?   由於我們無從知道每一次的互動治療了什麼── 了結了什麼業力的債務──所以我們不能光從看到的事情來作判斷。   譬如,假設我們冬天看到有人睡在陰溝裡好了。從這種情形,我們並不知道他的靈魂是要藉此完成什麼事情。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某一生,曾經做了殘暴的行為,於是今生選擇完全相反的方向──譬如變成他人施捨的對象來體驗相同的動力。   所以,對於他的處境,我們應當以慈悲心回應。 但是,如果認為他的遭遇不公平,並不恰當;因為其實沒有不公平。   確實有一些人格是自私,消極,怨恨他人的。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無法完全知道為什麼。原因總是隱而不可見。 不過,這並不是說我們看不到人的惡業,而是說我們不能去判斷他。   如果我們為此而和人爭辯,吵架,這樣的干涉是很不當的; 因為這一來,我們已經對其中的人作了判斷。 我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一個人做了暴力行為,確實會嚴重傷害別人;因為,靈魂如果健康平衡,根本不會傷害別人。   我們判斷別人的時候,同時就製造了惡業。判斷是人格的作用。 我們說哪一個靈魂「她很值得」「他不值得」時,就製造了惡業。 我們說某人的行為「這樣做對」「這樣做不對」時,就製造了惡業。   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針對自己的狀況採取適當的行動。   譬如,如果我們開車給另外一輛車撞了。開那一輛車的人酒醉駕車。 這種情況,我們確實應當經由法院,要求這個人負責修好你的車子。 而且,當天還沒有清醒之前,這個人應當禁止開車。   但是,你卻不應當任由憤慨、無辜、受害這種感情挑起什麼行動。 這種感情都是我們對自己和對方做了判斷以後產生的。 我們在這種評價當中認為自己優於他人。   如果我們按照感情採取行動, 那麼,我們非但會增加自己靈魂的業力負擔, 而且無法進入這些感情,從這些感情中學習東西。   感情是一種手段,讓我們分辨其中靈魂想要治療的部分, 也讓我們看到靈魂在形體中的行動。 你的靈魂之路通過你的心。   我們若要啟動靈魂的觀點,就不能再判斷他人; 即使是殘酷的判決、燔祭、嬰兒夭折、纏綿病榻、 癌症病人臨死前長久的痛苦,這一類難以理解的事情,也不要判斷。   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一切痛苦到底要治療什麼東西, 也不知道這個求取平衡的能量環境有些什麼細節...

完整的圓

圖片
完整的圓   摘自:《曠野的聲音》   所有的人都是「靈」,暫時來訪這個世界而已。   所有的「靈」都是永恆的存在。 和其他人的邂逅,都是經驗,而所有的經驗都是永恆的聯繫。   我們『真人部落』 給每一樁經驗一個完整的結局,形成一個完整的圓。   不像你們『變種人』,留下一大堆煩惱。   如果你離開時,對某個人心存怨懟, 這樁經驗就不會有圓滿的終結,往後還會在你的生命中重複出現。 你會再受苦,一次又一次,直到你覺悟為止。   你應該觀察你生命中發生的事,從中學習,使自己變的更有智慧。 你應該感恩,就像你所說的,祝福它,然後帶著一顆寧靜的心離開。                                                                                                                       一個人對事物的情感反應,才真正決定他的存在價值。   這種反應,紀錄在你體內的每一個細胞、你人格的核心、你的心靈、你永恆的自我。   有些宗教勸我們給餓的人一碗飯吃,給渴的人一杯水喝,但這個部落的人卻覺得,捨出去的食物和水,以及施捨的對象,並不重要。真正決定這件事有無意義的,是你在公開地、充滿愛心的施捨時,你內心裡真實的感受。   給垂死的植物或動物一些水,或給失意的人一些激勵,一樣能給你帶來啟示,讓你進一步認識生命和造物主。它的意義,絕不下於賑濟饑民或救助窮人。   你離開這個世界時,帶走的一張成績單,上面記錄你這一生每一分每一刻的情感反應。這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情感,充滿我們的心靈,決定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小人。行為只是一種管道,透過它,情感和意念得以傳達、體驗。   PS.『真人部落』:澳洲原住民自稱。『變種人』:現代文明人。        

完形治療法

圖片
  真實的活著,意味著個人選擇對自己誠實的方式生活,面對我們是自由的,且需要為自身的狀況負責,以及人終將面對死亡,而無任何的自我欺瞞。~Fritz Perls   完形治療法 何謂完形? 完形 (Gestalt) 是德國字,原意為形狀、圖形。完形一詞、源自一群研究知覺的德國心理學家,他們發現,人類對事物的知覺並非根據此事物的各個分離的片斷,而是以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為單位。因此,把各個部份或各個因素集合成一個具有意義的整體,即為完形。 此外,就『形與景』的角度而言,能將目標物從周遭的背景環境中區辨出來,將注意力集中在目標物上,明白的辨別出它與背景環境的界限,亦是形成『完形』,即形成『背景』與『形』的意思。 Perls 曾對完形下過一個解釋:『完成乃是一種形態,是構成某事物的個別部份的一種特定組織。完形心理學的基本前提是,人類本質乃一整體,並以整體(或完形)感知世界,而不同事物也唯有以其組成之整體(或完形)方能被人類瞭解。』   Frits Perls 完形治療學派為 Perls 所創立, Perls 在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便是將佛洛依德的心理的理論和身體的理論統整為一。 *思想史上的地位 Perls 為身心分離的傳統思想譜下休止符,他認為身體與心理是整體的,若只是解開心理的封鎖無濟於事,因此完形治療強調『身體的活動』。例如: Perls 常問來談者『你想做什麼?』『我想吐痰、痛罵一頓』, Perls 會說『那就吐呀』。當來談者吐痰、謾罵、咬人時, Perls 認為即是一種治療,因為把內心所想付諸實現,為生理層面的重新架構。   因此, Perls 在思想史上重要的一件事,即是他把身體帶進治療的領域裡,這可說是對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的心理主義之反動。   Perls 特別重視『身體感覺』或『身體語言』,在這之前的心理治療,語言是『形』,身體『背景』, Perls 恰恰相反,語言『景』,身體『形』,他認為語言意識性高,容易撒謊,身體卻是潛意識的。潛意識比意識更誠實,察覺『身體的感受或非語言的表現』,更能成為『真正的自己』。基於此完形治療法主張放棄理性,去傾聽身體的感覺。 理論發展 『完形治療』理論乃 Perls 所創立,主要是奠基在完形心理學的理論上。 完形心理學: 由魏泰邁、庫勒與考夫卡所創立,強調行為是有組織的統整的整體,而非特殊分離的部份,即構成整體的部份不能被分開的瞭解,...

創造者

圖片
  創造者 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創造者:其中一種是下功夫在客體上,比方說詩人或畫家,他們在客體上下功夫,他們創造出一些東西;而另一種類型的創造者,例如是神秘家,他們創造出他自己。他不在客體上下功夫,他在主體上下功夫,他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他對自己的存在下功夫。他是真正的創造者,真正的詩人,因為他使他自己成為一件偉大的作品。 你在你裡面攜帶著一件偉大的作品,但是你卻把自己擋在路中間,只要走到旁邊,那個偉大的作品就會顯現出來。每一個人都是一件偉大的作品,因為神從來不會創造出出比那個更差的東西。每一個人在他裡面都隱藏著那件偉大的作品,他已經攜帶著它有很多很多世了,然而他們並不知道他們是誰,只是在表面上試圖去變成某某人物。 拋棄那個想要變成某某人物的概念,因為你已經就是一件偉大的作品,你無法被改善,你只要去知道它、去了解它,並去到它那裡。神創造了你,你是無法被改善的。 註解: 在「奧修蟬卡」這張23號的牌卡裡面的禪師已經駕馭了火的能量,並且能夠使用它來創造,而不是破壞。他邀我們來認出並加入他,一起去了解那些已經通曉熱情之火的人。那些人並沒有壓抑熱情之火,或是讓那熱情之火失去平衡而走入破壞性的方向。他整合得很好,所以他的內在和他的外在已經不再有任何差別。他提供了這個了解和整合的禮物給所有那些來找他的人,那個禮物是來自他本質核心的創造性的光。 火之王告訴我們說:任何我們目前在進行的事,如果加上來自成熟的了解,將會豐富我們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善用任何你有的技巧,以及任何從你自己的生活體驗當中所學習到的,現在該是去表達你自己的時候了。   資料來源:Osho Ah, This! Chapter 1 牌卡:奧修禪卡 ~ 23. 創造者    

全然的接納

圖片
  全然的接納 不論你現在是怎麼樣,你都要接受你自己。 這就是最基本的要件:全然的接納。   唯有透過全然接納, 你才能夠成長,使用你所具有的每一種能量。   ~ 摘自:Tantra 的經典 ~ 人性有著良善的一面也必然有著陰暗的一面。 這也就是二元性物質世界的特性,也是我們的靈魂為什麼會選擇來到地球的原因。   生命的課題就是從人性的陰暗面,學習到寬恕與愛、包容與接納。   當我們能夠無條件地全然接納自己與自己合一, 在這同時,也就能夠無條件地全然接納他人並與他人合一。   《光的課程》上是這麼說:   在二元性的物質世界中, 有陰陽兩極,磁力與動力磁場,善與惡,正面與負面等相對的二元性, 因此,會出現障礙與相對的事物。   這是地球的法則,是由人類的心識與經驗所創造的。 邪惡是法則的另一面,以示現分離與痛苦的方式來教導。   對許多人來說,最大的挑戰與功課是個人的人際關係。 愛一個不可能愛的,是每一個靈魂所預設的真正目標。   無條件的愛, 並不是要求你去喜歡任何一個個體的性格, 也不是說你必須喜歡每一個個體的任何事物。   它所要求你的是,去愛每一個個體的靈魂。   完全地接受每一個靈魂的表達,不對他們做任何改變, 這大概是在達到圓滿合一之前每個人所要面臨最困難的考驗。   當你們與其他個體相處時, 不要只因表象而把他們僅僅看成是男人或女人, 而是要認知,他們是一個個充滿愛與美的靈魂。   你必須記住,不只是你自己先有了靈魂才有身體, 而是所有居住在一種殼子裡的、被稱為身體的生命,都有靈魂。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課程。 當你看一個人時,必須超越這個人身體的形象, 進入他的性靈裡,並且愛這個靈魂。 造物主是這樣的,你也必須如此。   你們必須先能看到自身的圓滿, 才能在別人的身上看到他們的圓滿。   如果不能愛自己, 你們就無法愛別人,因為你總是在猜疑與否定中。   愛最真實的形態是:包含一切,接受一切,沒有批判的理念。   愛的實踐是:放大每一個個體的潛在能力, 並且肯定他們內在的基督之光將以清明的意識具體地呈現出來。      

病人的眼淚

病人的眼淚 文/ Roach 「為什麼這幾天病人常在我面前流眼淚?」 昨天,這念頭突然在我腦海出現。 初診病人會談時流淚的頻率很高,我會留給初診病人充裕的時間,讓病人傾訴。有些病人累積了一輩子的辛酸,或突然遭遇無法承受的人生變故,說著說著,眼淚就忍不住奪眶而出,有些人還一邊道歉一邊找面紙。我並不會刻意誘導病人悲傷的情緒,因為用健保看診,外面常有人在等待,一旦病人情緒解開,也還得花一些時間回復。但有些病人長期沒有辦法找到人吐露心事,也會希望有能保守秘密的人傾聽,以解胸中苦悶。 不過,這幾天我看到的眼淚,都出自於回診的病人。仔細想也不難理解,因為我們這地帶每個月病人看診時間也有淡旺季。旺季在月初,月中之後病人數較少。這應該是受到月初發薪日影響吧?來看診一次,有時要花上三百多元,對生活拮踞的人還是一筆負擔。剛發薪水、或快發薪水,會讓病人有安全感;若月底手頭現金不多,有些人還可以再忍耐一下,或把藥物省著點吃,反正精神疾病大多數是慢性病,撐個幾天還過得去(當然我們不會建議病人冒險這麼做)。 病人多的時候—尤其同時有兩位以上初診病人排隊時,診所裡會站滿了人(有些家屬會陪同),有人坐著看報、看雜誌,有人沒位置坐只好站著看剪報,有些人乾脆到騎樓吹風、打電話。我在診間裡不見得會注意到外面景象,但病人會曉得,會感受到無形壓力,有時也會知趣地快速結束談話,領藥回家。也有些病人知道健保看診就是這樣,醫師能把藥物配好就好,即使醫師詢問,也不想多談私事,反正醫師實際上也不會有太多時間深談,不如不談。 但有時,當候診室空下來時,會有病人捕捉到現在的氣氛跟以往不同,音樂的迴響與香精的芬芳變得柔軟閒適,醫師的表情看起來也沒那麼緊繃。或許這時病人會在腦海先思索該如何開口,然後,故事開始變化。原本暑假出國遊玩告訴你在旅館可以不用吃藥舒舒服服熟睡的老師,開始流淚訴說在學校裡如何遭受不公平對待與惡整。原本說在家做網拍生意漸入佳境、出手闊綽的光鮮潮流女性,難過地回想起家裡不為人知的厄運。 當病人流淚時,我們心裡會有一絲高興,因為這表示病人願意打開一道心防,證明病人感受到的信任感與安全感。但當病人邊流淚邊訴說最近遭遇的事情,往往也表示病人的沮喪已經隱忍很久、不被察覺,而我們之前還在病歷上記載一切安好。欣慰與些微的錯愕,就如此混雜著病人的淚水緩緩釋出。     關於作者:陳豐偉 • 精神科專科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醫...

同理心的困境

同理心的困境 文/ Roach 電影「不能沒有你」導演戴立忍接受採訪時說:「台灣有太多的同情心了,但我們應該要有的其實是『同理心』」。正逢八八水災撼動人心,許多人在網路上轉述這句話,讓「同理心」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同理心的英文empathy,最早在專業領域翻成「神入」,意指想像自己處於他人的處境,理解其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動的能力,甚或達到不待言語就能感同身受。到Google搜尋,先看到的是歷史學者要求學生「神入」古人,進入古人心中、體會古人的感受,不要以現代的眼光看待古人的行為。要「神入」古人,自然就得先廣泛蒐集歷史資料,才能想像與理解古人遇到某些事情時的反應。 「神入」翻成「同理」後,雖然較容易讓社會大眾接受與傳播,但多數人恐怕已將「同理心」誤解成「比『同情心』更多加一分理解」。翻開如「同理心的力量」等書籍,我們可清楚看到作者所舉的例子,多數是他長期心理治療的個案,經過深入會談、長期接觸,在某個艱難時刻,終於運用同理心達到更高的「契合」(engagement)。之前耗費時間的會談是「同理心」的基礎,沒有先下一番苦工,想要見面三分鐘就精確地「同理」陌生人,那也只能說是碰碰運氣吧。 有時我會思考:在門診會談時該如何運用「同理心」?後來只好承認,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天要看數十位病人,絕不可能時時施展同理心----同理心又不是自動販賣機裡的可口可樂,投個零錢就有。記憶中曾有的「契合」,是專科醫師訓練時與人格違常病人完整的四十分鐘會談,是颱風天裡意外獲得跟善於思考人生意義的病人長談的機會。如果沒有足夠的瞭解就想「施展」同理心,恐怕會常看到錯愕與停頓的表情。 戴立忍藉由「不能沒有你」告訴我們同理心的基礎:你必須先透過鏡頭瞭解武雄如何靠常故障的機器潛入海中、瞭解高雄五金街的工作環境、知道「妹仔」如何洗衣服與捕螃蟹、多看一些這對父女間的互動,你才具有瞭解進而「同理」距離你頗遙遠、出自另一個社會階層的事件主角的能力。 同理心很難嗎?迷濛夜裡的促膝長談、撇開自己的社經位階、放棄所有社會窠臼加諸對方的成見、細膩的傾聽與觀察‧‧‧‧同理心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的能力,與社會階層、知識程度無關。「心意」以及「肯付出的時間」是同理心的基礎,但通常我們都太忙碌了,以致於只能按照SOP匆匆處理世界運轉時我們的每項任務。   關於作者:陳豐偉 • 精神科專科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