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0的文章

念佛是誰?

中國禪門修行法「參話頭」-- 念佛是誰? 撰文/愚子 一日,學人問禪師,「心性幽微,深奧難明;直契心源,秘訣何在?」老禪師慢悠悠地說,「鐘,重叩重鳴,輕叩輕鳴,不叩不鳴。 求道如叩鐘,要領在於起疑情: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參禪時,應把我看成是一口鐘,把你心中的疑問當做槌,狠狠地「敲擊」我,必能打破疑團,廓然大徹 。」 這則公案說出了 「起疑情」乃參禪悟道之關鍵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與佛無二無別;只因無明不覺,顛倒妄執,認假作真,起惑造業,才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永無了期。故《法華經譬喻品》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儘管「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然而,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可憐世人誤以「我」為實有,醉心於名利,對世間五欲之樂執迷不覺。 若世人能對「我」、「名利」和「世間欲樂」的真實性生起疑情,了知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無常變化的,因而不是真實的,這才是捨妄歸真的關鍵。 禪宗大德,悲憫眾生,應機施教,對症下藥,以參一句「念佛是誰」的話頭,逼令世人生起這種疑情。正如順治皇帝問自己的四句話:「未生我時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矓又是誰?」近代禪門泰斗虛雲、來果禪師多年苦參:「我是誰?」「誰是我?」「未生之前我是誰?」「死去之後誰是我?」 如此鍥而不捨地層層剝皮、自我反問,直到漆桶落底,兩位大德終於參透生死,猛然省悟自己的「本來面目」。 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實際理地不染一塵 德林老和尚開示錄 揚州高旻寺的德林長老,為臨濟宗第四十七代正胤,每次開示,作風活潑,直接究竟,聞法者每能透過老和尚隨手拈來的提問,透脫禪機。 這次老和尚先從簡單的提問入手,介紹中國祖師禪的特點。 禪是甚麼? 「禪是印度語言「禪那」的簡稱,又稱「思惟修」。思惟是甚麼意思?禪的思惟跟我們一般打妄想的思惟不一樣。」 「禪的特點是就是︰你不想它,它始終跟著你;你一想,它就跑了。禪是離言傳的,離開語言道,離開心行處。」 「誰有禪呢? 禪人人都有,個個不無。禪無處不在,橫遍十方,豎窮三濟。禪的特點就是超越,超過十方,超過三濟,甚至超佛越祖。」(三濟意指過去、現在、未來) 「舉個例子,趙州禪師,他在禪堂聽到有人念了一聲阿彌陀佛,馬上讓人來洗禪堂,說是這一聲佛給禪堂念髒了。你們想想看,祖師這樣大的膽子,是甚麼道理

聆聽的藝術

圖片
  聆聽的藝術 文/ 張盈瑩 Cathy Chang 文章出處:【梅翠亞能量中心】 http://tw.myblog.yahoo.com/austcathy 感受是由思想生起的,所以頭腦的思想更為重要。 每一個念頭、認知活動的產生, 都意味著頭腦仍然執著於過去的知識、記憶、經驗,是受限的。 禪修主張沒有在當下的念頭,就是妄想、雜念; 默基瑟德天使聖團告訴我們:能量跟隨思想,思想導引並放大能量; 賽斯說:你創造你的實相; 梅翠亞說:真實的聆聽,來自一無所知;真實的祈禱,來自一無所求; 真實的覺察與接納,來自一無所懼。 我們要了解的是,在與他人連結的當下這一刻,懂得聆聽的藝術, 不帶任何思想,就只是在此時此刻,全神貫注地仔細聆聽他人的話語, 就只是單純地聽,認真地看待你所聽到的,並察覺 內心的活動。 若不仔細聆聽、感受及觀察,文字語言的侷限往往很容易被自我誤導。 文字語言無法成為你所要闡述的實相,文字語言並不是實相之本身。 在這樣情況裡,我們不僅更容易觀照到自己的心靈,同時也能夠接觸到他人的心靈深處。 聆聽成為了一種探究。真實的聆聽,來自一無所知。 當你的內外一致時,彼此才能在同一個頻率上, 透過真實的自性(神性高我),看到關係裡的愛與良善的美,並通往更高的層次。   (文章歡迎引用轉載,請保留原文並註明作者與出處,感謝!)    

克里希那穆提問答錄:「情緒」

  克里希那穆提問答錄:「情緒」 問題:情緒是強烈的。我們的依附是強烈的。覺察是如何減低這些情緒的力量的呢? 試著去控制、壓抑、或昇華情緒是無法減低衝突的,不是嗎?一個人的情緒會強烈到是它們在做一切的行動嗎? 首先一個人必須意識到、察覺、了解、體認、看出一個人的情緒是強烈的,而且一個人是依附於它們的。 當一個人產生如此的意識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一個人會意識到他的依附,或者意識到他有關於憎恨、嫉妒、敵意、喜歡或不喜歡的情緒。現在,這些強烈的情緒會控制一個人的行動嗎?當一個人檢視著這些非常強烈的情緒與依附時,他會看到對於不受困惑的思考、清楚明白的行動,這些東西都是障礙。一個人會察覺到那種事,或者他會將此視為理所當然呢?「是的,我有非常強烈的情緒,我非常的依附,但那不重要,那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不介意去掙扎。我不介意去與每個人爭論。」一個人會這樣說嗎?當一個人說他是覺知的,他所謂的了解、體會是什麼意思呢?是思想在體會所謂的依附嗎?當一個人說:「是的,我是依附的。」──在說「我是依附的」那個東西不就是思想嗎? 當一個人說:「我是依附的。」那是種概念還是事實呢? 事實並不是概念。在我眼前有個麥克風,我可以創造出一種關於它的概念,但是麥克風是個事實 。我能夠觸摸它、看見它。所以,我的依附是一種概念、結論,還是一種事實呢? 現在,當你觀察的是事實、而不是概念、而不是關於這個事實的結論,而是事實本身,事實會與那個觀察著事實的你是不同的東西嗎? 當你透過某種概念、或透過某種你從別人那裡聽到的結論來觀察事實,你就是沒有在正視事實。如果你正視事實,你就不會將事實變成文字。 所以,你要如何正視事實,就好像它是某種與你分開的東西呢?依附是某種不同於你的東西,或者它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呢? 麥克風是一種與我分開的東西,但是依附、情緒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依附就是「我」。如果沒有依附就沒有「我」。 所以你察覺到你的情緒、你的依附,就是你本性的一部分。如果你正視你自己,就不會有區別存在 ,「我」與依附這兩者是同一個東西。 剩下的就只有依附,那不是文字,而是事實、感覺、情緒、依附當中的佔有。那就是一種事實,那就是「我」。 所以,我要對這個「我」做什麼呢?當「我」與依附之間有所區別時,我可以試著去做些事情;我可以試著去控制它,我可以說:「我必須壓抑它。」──那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但是 如果那是「我」,我能做

克里希那穆提談「愛」

克里希那穆提談「愛」 在人際關中要求安全,就會無可避免的產生哀傷與恐懼。尋找安全就是在邀請不安全。你曾在人際關係中找到過安全嗎?你找到過嗎? 大部分的人都想要愛人與被愛的安全感,但是當我們在尋找自身的安全、自己的途徑時,還會有愛存在嗎? 我們沒有被愛,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愛。 什麼是愛?這個字如此的沉重、如此的受腐化,使得我很不喜歡使用這個字。每個人都在談愛──每本雜誌、每份報紙、每個教會都在談論愛的永恆。我愛我的國家、我愛我的國王、我愛某本書、我愛那座山、我愛享樂、我愛我的妻子、我愛上帝。 愛是種概念嗎?如果是的話,它可以照你想要的方式被栽培、滋養、珍惜、被推來推去、被扭曲。當你說你愛上帝時,那表示什麼意思呢?那表示你愛你自己想像的投射,你愛以某種形式裝飾的自己,而那得根據你認為什麼是高貴或神聖的 ;所以說「我愛上帝」是絕對沒有意義的。當你崇拜上帝時,你是在崇拜你自己──而那並不是愛。 因為我們無法解決這種被稱之為愛的東西,所以我們就逃入了抽象的事物。愛也許是人類所有困難、問題、痛苦的終極解決方式,所以我們要如何找出愛是什麼呢?只是藉著對它下定義嗎?教會以某種方式定義它,社會又以另一種方式定義它,各式各樣的偏差與曲解存在著。愛慕某人、和某人睡在一起、感情交流、男女交往 ── 那就是我們說的愛嗎?那只是規範、模範,它已經變得如此的個人化、肉慾、受限制,所以宗教宣稱愛不只是如此而已。在他們稱為人類的愛之中,他們只看到了享樂、競爭、嫉妒、佔有慾、控制慾以及干涉別人的思想,而因為這種複雜性,他們說一定有另外一種神聖的、美麗的、不受影響的、不受腐化的愛。 全世界所謂的聖人都認為看女人是種不對的事情:他們說如果你沉溺於性你就無法接近神,因此雖然他們深受性的困擾,他們還是將它推到一邊。但是否定性慾,他們就像是沒有了眼睛與舌頭一樣,因為他們否定了大地之美。他們使自己的心與頭腦飢餓,他們使全人類變得枯萎,他們放棄了美,因為美與女人是相關的。 愛能夠被區分為聖潔與猥褻、凡人的與神聖的嗎?或者只有愛而已呢?愛是屬於一個人而不屬於許多人的嗎?如果我說「我愛你」,那就排除了對別人的愛嗎?愛是個人的或非個人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家庭的或非家庭的呢?如果你愛人類,你能夠只愛特定的人嗎?愛是一種情操、情緒嗎?愛是享樂與慾望嗎? 這些問題都指出,我們對於愛的觀念、我們認為它應該是什麼與不應該是什麼

達賴喇嘛談「業」

四聖諦:  肆;集諦 業 本文轉載自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官方國際華文網站 一、業的範疇 如果上述的是煩惱的一般性定義,那麼業的定義是什麼?(註一) 我們應該記得要把業放在佛教對自然因果律較廣義的了解之脈絡中來看。業是自然因果律中的一個特例, 依佛教的說明,此自然因果律遍行全宇宙,事物的產生純是因緣和合的結果 。 業只是一般因果律的一個例子。 業之所以獨特,是因它牽涉到有意向的行動,因此有造作者 。世間運作的自然因果過程之所以不能稱為業,是因它無造作者。 為了使因果過程具有業力,它必須牽涉到一具有特定行動意向的個人。即這個特定的因果機制,我們才稱之為業。 在一般業的範圍內,提到三種會產生相對後果的業: 一、會產生痛苦的業,一般被認為是惡業或不善業。二、導致如樂受這種正面和愉快後果的業,被認為是善業。三、範疇包含導致平靜或中性經驗的業,被認為非善非惡的無記業。 從業自身真正性質的角度來看,有二個主要的類型: 一、思業——不需透過身體行動的業;二、思已業——包含身業與口業。其次,從業表達的媒介角度來看,有意業、口業與身業。再者,在經典中,我們也能找到有關全善業、全惡業和善惡交雜業的討論 。我覺得許多修習佛法的人,絕大部分的業都可能是善惡交雜的。 如果我們分析單一的業行,就知道在那事件中包含數個階段。首先有動機或意向的階段,接著有行動的執行,之後是行動的累積或完成。根據經典的說法, 業行的強度和力量依每一階段完成的方式而不同 。 舉一個惡業為例。如果這個人在動機的階段有像忿怒這種非常強的惡心,然後因這個衝動而行動,但在做完之後,立即深深地後悔他的所作所為,那這三個階段就沒有全部完成。這個行動相較於他全部完成所有的階段的情形——有強烈的動機、真正執行和完成行動後有快樂或滿足的感覺是較弱的。同樣地,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動機也許很弱,但環境強迫他真的做了那個行動。在這種情形下,縱使惡業已做,但其業力會比第一個例子還弱,因為此中缺乏一個強而有力的動機的力量。 因此, 依動機、執行和完成的強度,所造作的業會有相對的強度 。在這些差異的基礎上,經典中談到四種不同類型的業:貫徹而無累積的業、累積而無貫徹的業、又貫徹又累積的業、無貫徹無累積的業。了解這點的意義很重要,要知道既然每一作業有不同的階段,業行自身是合成的,以及其性質可以用每一合成因素加總結果來描述。 一旦你了解了這個之後,身為一個佛

神寫給你的一封信 ── 你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蹟

神寫給你的一封信  ──  你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蹟(中譯) 源自Simon Potter【上帝備忘錄】(The God Memorandum) 的訊息 By 奧格‧曼狄諾(Og Mandino)   受件人:你 發件人:神 仔細聆聽!我聽見了你的低泣。 它穿越過黝暗的太空,透過層層雲彩,融於點點星光,最後攀上 陽光之翼,直刺我心。 眼見野兔在羅網中奄奄一息,麻雀由溫暖的窩巢被打落,幼童無 助地在水塘裡沈浮掙扎,我痛苦萬分。 記住,我聽得見你的呼號。保持平安,保持冷靜。 我了解痛苦之由.…..和治療之方,我為你帶來了解脫之道。 你為那隨著歲月褪色的童年夢幻而哭泣; 你為那因失敗而瓦解的自尊哭泣; 你為那因害怕風險而被出賣的天賦哭泣; 你為那被踐踏在群體腳下的個性哭泣; 你為那被妄用糟蹋的才能哭泣。 你輕蔑地望著自己。每在水邊見到自己的倒影,會不禁地驚惶逃 避,那個以羞愧無神的眼光回望過來的傢伙又是誰? 你優雅的舉止,姣好的面容,敏捷的反應,清明的神智,巧辯的口舌, 都到那兒去了?究竟是誰竊走了你的財富?這元兇究竟是誰? 也許你和我一樣早就心裡有數了。 你曾經徜徉於你父家如茵的草坪上,仰望著雲彩中的城堡, 相信古巴比倫帝國的金銀珠寶遲早都會落在你手中。 你開始閱讀寫字時,已經相信有一天你能媲美所羅門王的智慧, 且凌駕於眾賢哲之上。 春去秋來,年歲漸長,終有一天,你將高高在上統治你的伊甸王國。 你可記得是誰在你的夢中播下這些希望的種子? 你不記得了。 你不記得由母腹中掙出的那一剎那,我曾用手輕撫你的額頭。 我為你祝福之時,曾在你的小耳朵邊低訴那個祕密。 記得我們的祕密嗎? 你不記得了。 歲月沖去了你的記憶。多少年來,歲月在你心中塞進了恐懼、疑慮、 痛苦悲傷和憎恨。凡是這些怪獸所霸佔之處,絲毫不容美好的記憶存在。 不要傷心了。我和你在一起……今天將是你一生的轉捩點。 過去的歲月就像你藏身母腹的時光一樣過去了。逝去的,已不復存在,讓它過去吧! 今天,你將由行屍走肉之境回頭; 今天,我將一如古時,向你伸出我的手,使你復生; 今天,我將一如古時,以我的嘴唇覆蓋你的嘴唇,以我的眼睛覆蓋你的眼睛, 以我的手覆蓋你的手。使你的血肉之軀再度充滿溫煦的生機; 今天,是你的生日,可喜可賀的重生之日。前面的一段生活, 只不過是即將推出的好戲的前一段預演而已。這回,舞台的帷幕正 式升起;這回,

影片《創造生命的奇蹟》重點摘要

影片《創造生命的奇蹟》重點摘要 作者: 露易絲.賀 (Hay, Louise L.) 01 我願意改變 我願意放掉舊有模式和負面信念 當初創造我的那個力量 也賦與我創造新生命的力量 我選擇正面、圓滿的新思想 我全新地開始 就在當下這一刻 在這趟生命的旅程中 02 不論我們知不知曉 我們都在學習把自己的全部潛能展現在這世界上 大部份人都把思想視為是對外在事物的反映 是對我們所遭遇之事的一種反映 萬一宇宙的運作並非如此 而是你的思想創造了你的現狀和未來 是你當下的思想創造了你的生命故事 那麼或許只要我們願意改變思考的方式 神奇的潛能就會開始顯現出來 生命將會走往全新的方向 03 這將從跨出的第一步開始 我們的所思、所言都在創造未來 我們的思想會被宇宙接收 然後傳送回來成為生命的經驗 你成為你所想的,不論你要或不要 你的思想是一種振動頻率 因此本質上就會有吸引力 所以,只要持續把負面思想轉向正面 你就能改變所吸引的事物 沒有比了解這道理更重要的了 04 只要做一件簡單的事就好 去發現你想法的侷限性 然後轉向正面的新想法 它就會帶給你新的事物 它會引領著你 生命會變得多麼不一樣 如果我們可以打破一成不變的狀態 只選擇生命中每天每刻所夢想的關係、富足、工作和家庭狀況 當我們可以做到這樣,生命將多麼美好! 05 看看我們的周遭 人們不談論內在巨大的潛能 他們認為一切都來自外在 但我們卻看到他們內在深處的神性 現在重點是如何改變這種想法? 這必須從不同的思維開始 只要追隨自己的夢想、熱情和內在的導引,宇宙就會給你完全的支持 06 這一切的發生是有理由的 當下你不清楚原因,看起來很可怕 但其實將會有美妙的事物從中發生 請保持覺知吧! 07 不論從何時開始 通往智慧與知識的大門,永遠都會為你敞開 開始的第一步,可從「我無法...」的想法 轉變成...「我可以!」 我可以做到的 當了解你對自己的生命有這麼多的自主性 或自己生命經驗的自主權,你就知道它們不只是生命中的事件而已 你會覺得生命多麼好玩、多麼喜悅 只要你願意改變想法 08 生命是可以瞬間改變的 連你所稱為「神」的一切,都可能在眼前消失 所以一切危機也變得沒有什麼 突然間你可以面對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所以遇上不愉快的事是很好的事 雖然它現在讓你感覺不愉快 但它卻是你找到快樂的大好機會 遠離這些阻礙的過程就是如此 這就是你隨心所欲的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 (Satir Model)

圖片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 (Satir Model) 薩 提 爾 的冰山理 論 , 實際 上是一 個隱 喻, 它指一 個 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 樣 , 我 們 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 為 , 而更大一部分的 內 在世界 卻 藏在更深 層 次,不 為 人所 見 ,恰如冰山。   心理治 療師 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 過來訪 者的表面行 為 , 去探索 來訪 者的 內 在冰山, 從 中 尋 找出解 決 之道—— 每 個 人都有自己的冰山, 認識 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 會 改 變!   薩 提 爾 是一位女士的名字, 也代表以 維 琴尼亞 ‧薩 提 爾(Virginia Satir) 名字命名的一 種 成 長 模式。   根據 薩 提 爾 的理 論 ,一 個 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 著 千 絲 萬 縷 的 聯 繫, 這種聯 繫有可能影 響 他的一生。一 個 人和他的 經歷 有 著難 以割 斷 的 聯 繫, 我 們 不快 樂 的根源可能是因 為 兒 時 未被 滿 足的期待。   薩 提 爾 用了一 個 非常形象的比喻: 這 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 能 夠 被外界看到的行 為 表 現 或 應對 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 而暗湧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 則 是 長 期 壓 抑並被我 們 忽略的“ 內 在”。   揭 開 冰山的秘密,我 們會 看到: 生命中的渴望、期待、 觀點 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 薩 提 爾 家庭治 療 模式     家庭治 療 是一 種 心理治 療 的新方法, 它跳 脫 了以往治 療時 只 針對個 人 問題 加以解 決 的方式。 而以“系 統 ”的 觀點來 看待 問題 。   也就是 說 ,家庭治 療學 派在面 對 前 來 求助的病人 時 , 並不 認為 案主是 個 “有 問題 的人”,而是 個 “背 負問題 的人”。 病人所背 負 的 問題 ,不 單 是出於自己本身, 有些部份是出自社 會 、家庭(也就是“系 統 ”)的影 響 。   人在系 統 中,必然受到 這個 系 統 的制 約 、 與 整 個 系 統 互 動 。 當 系 統 出了 問題 , 個 人也 會 出 現問